close
E-MAIL的起源是? 它的特色及功能是什麼~~有完整的意思嗎??
資料來源:奇摩知識+

起源 六○年代的美國,在大學或一些企業、研究單位裡的「分時多工」電腦,可以同時執行多個程式。使用者可以在電腦上留下訊息給其他使用者,當「收信人」登入這台電腦時,就會看到這則留言。這是今日電子郵件的雛形。 1972年,在Bolt Beranek and Newman (BBN)任職的雷‧湯姆林森(Ray Tomlinson)撰寫可在不同電腦間一個傳輸檔案的軟體時,突然想到,如果可以傳輸檔案,為什麼不能傳輸「訊息」?訊息其實也不過是另一個文字檔案。 雷‧湯姆林森很快把這個送信的小程式寫好。令人遺憾的是,世界第一封email到底寫些什麼,雷‧湯姆林森已經想不起來。他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宣揚email,但ARPANET的成員很快就發現:email實在太方便了!大家愛不釋手,就在原作者還搞不清楚怎麼回事時,這套軟體已到處流傳,成為網際網路上的殺手軟體。事實上,email軟體只是當時雷‧湯姆林森眾多工作中,微不足道的一項。 1973年,雷‧湯姆林森採用"@",做為電子郵件帳號裡分隔使用者名字跟主機名稱之用。雷‧湯姆林森表示,他認為沒有人會拿"@"做為使用者名字或主機名稱,所以拿來當做區隔的標記之用,"@"就成為網路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符號。 當年,必須先以 Telnet 方式,簽入(login in)主機,用elm、pine之類的電子郵件軟體寫信與收信。當年的電子郵件帳號是很稀有的資源,工作上有實際需要的人,才能取得它。 直到電子佈告欄(BBS)興起後,申請不到郵件伺服器帳號的網友,透過電子佈告欄的信箱和網友通信。有了視窗圖形介面後,才出現Eudora、Pegasus之類的電子郵件軟體,透過POP3協定,直接把電子信件從郵件伺服器下載到客戶端的電腦裡面,在分類、整理上就更為方便。 網際網路流行後,有些工作必須倚賴網路才能進行,需要隨時接收或發出電子郵件。倘若電子郵件不能隨著人移動,必然很不方便。真正方便帶來帶去的筆記型電腦是後來的事。因此,以網頁為介面、把信件儲存在網站上的web mail興起。不管身在何方,只要能上網路,就可以到web mail的網站收發信。 Web mail的問題在於頻寬不夠大,傳輸速度慢,而且受限於網頁程式語言,功能不夠強大,無法與客戶端的電子郵件軟體匹擬。網站所提供的硬碟空間太小,擺幾張圖片、幾分鐘的聲音就爆滿。如果想把網站上的信件下載到電腦上,速度既慢、手續又繁瑣。 不過,ADSL、Cable Modem等寬頻網路時代來臨後,使用web mail的效率,就不會比在自己電腦上慢太多。有些網路硬碟空間採取付費模式經營,讓使用者擁有無限制的網空間,由專業人士每天備份,避免電腦損毀、中毒或被竊。 雷‧湯姆林森在研究檔案傳輸時,「順便」寫出的電子信件軟體,清楚地說明:其實網路傳輸的原理是簡單、一致的,就是把資訊切割成一塊一塊的「封包」,附上地址(IP address)丟出去,設法把這些資訊送達目的地,電子郵件、檔案傳輸、遠端模擬等的基本原理都是如此。 其實,「電子郵件」這幾個字,已不足以說明「電子郵件」的內涵。透過強大的編碼能力,電子郵件可以夾帶任何形式的檔案,包括照片、聲音、影像、mp3,甚至一片CD、一部電影。除單純的文字介面、圖形介面外,還有設計花俏的「網頁模式」,甚至指引電子郵件軟體等到開取信件時才到網路上讀取大型檔案,以節省收發信件的時間。 只不過,電子郵件軟體的功能越來越強大,因為收信造成電腦中毒悲劇的機率就越高。 電子郵件跟網頁的差別只在於:網頁是即時處理,電子郵件是延遲處理。 其他網路服務能做的事情,電子郵件都能做到。譬如,可以把想搜尋的關鍵字寄給網站,網站上的搜尋引擎就會把所有搜尋到的相關文章寄給我們。可以寫信給檔案伺服器,索取特定遊戲試玩版,伺服器就把檔案寄到我們的電子郵件信箱。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,可以寫信給WWW伺服器,伺服器就把整個網站內容壓成zip檔案寄給我們。把某本書的代號連同自己的會員帳號、密碼寄到某個信箱,隔天就會收到整本新書圖文並茂的檔案。 把並不緊急的事情交給電子郵件來做,由伺服器自由等待到工作負擔較輕時,才寄出信件。使用者也可選擇從自己網路服務商的信箱來收信,以達到最大的傳輸速率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蔡菜 的頭像
    蔡菜

    埰菜的故居---好文&回憶收藏

    蔡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